
“以前每天回家都要抢车位,既不安全又麻烦。现在有了新车棚,停车充电都方便多了!”2月25日,丛台区中央公园南区居民宋艳芳站在小区内广场西侧新建的车棚前,脸上洋溢着笑容。
宋艳芳提及的这座车棚,占地面积700平方米,可容纳500辆电动车,并配备250个充电口。该车棚的建成,是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全市范围内启动“物业管理120巡诊”机制后,精`准对接群众需求、快速落实整改工作的成果体现。
居民困扰:停车充电两难
两个月前,宋艳芳每天下班后都会遇到停车难题。“小区原本规划的电动自行车充电口远远不够,停车难,充电更难。” 谈及过去,宋艳芳满脸无奈。
宋艳芳口中的“两难”,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。中央公园南区地处城市繁华地段,建成于2012年,由11栋25-33层的高层住宅构成,总建筑面积达40余万平方米,居住着3000多户居民,人口超1万。随着居民生活节奏加快,电动自行车成为许多家庭必不可少的出行工具。但小区建设初期规划的停车和充电设施,面对日益增长的电动车保有量,明显力不从心。不仅是宋艳芳,小区居民赵惠保虽不骑电动车,却也深受其扰。
“以前小区里没有集中停放电动自行车的地方,大家都停在楼口,一到刮风下雨时,门厅就被电动车挤满,出行特别不方便,更关键的是,还存在安全隐患。”赵惠保在小区居住了12年,对这些问题感触颇深。
“家家户户都有电动自行车,平均每户两辆以上。”丛东街道中央公园社区党总支书记曹兰兰说,此前,物业公司联合社区居委会,对小区电动车数量、使用频率、充电需求等进行了调查:小区电动车保有量6000余辆,日均充电需求超千次,而原有充电桩仅150个,缺口巨大。
这样的反馈声接连不断,有群众拨打市住建局便民服务热线6012345反映,也有的拨打12345反映。去年市住建局在省内首`家推出“住建一码通”后,“中央公园社区停车难、充电难的问题”的住户反馈经常出现。去年12月24日,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物业管理处将其列入重点办理清单。
精`准巡诊:“把脉”小区难题
今年1月1日起,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全市范围内正式启动物业管理“120巡诊”活动,中央公园社区成为物业管理“120巡诊”的第`一个社区。
1月2日,由市住建局、丛台区住建局、丛东街道、中央公园社区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“巡诊小组”,来到小区内。第`一次巡诊中,电动自行车管理问题成为首要解决的“痛点”。
“我们梳理了居民诉求,发现电动车停放和充电问题涉及安全、便利性、公共空间利用等多个维度。”市住建局二级调研员李中华介绍,巡诊小组将问题细化:一是现有车棚容量不足,仅能停放150辆电动车;二是充电桩数量少,不能满足居民需求;三是乱停乱放导致消防通道堵塞,存在安全隐患。
第`一次巡诊结束后,社区立即召开专题会议,将电动车棚建设列为“头号方案”。然而,如何在有限的小区空间内找到合适地块?如何平衡居民`意 `见?……一系列难题接踵而至。
小区西侧有一片闲置空地,巡诊小组提出将其改造为电动车棚的建议,但部分居民担心噪音和采光受影响。为此,物业联合社区居委会入户走访,邀请设计单位展示方案。第`一次巡诊后的第七日,巡诊小组得到方案:车棚采用开放式钢结构,顶部安装遮阳挡雨棚,周边种植绿植隔离噪音。
快速整改:一个月内整改方案落地
之所以称之为“物业管理‘120巡诊’”,着重凸显在“快”和“急”上。方案敲定后,落实在施工。1月14日,巡诊小组再次来到中央公园小区,开始第二次“巡诊”。
第二次巡诊时,巡诊小组将工作重点放在跟进车棚建设进度上,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。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,1月24日,一座占地 700平方米、可容纳500辆电动自行车、配备250个充电口的现代化车棚在小区广场西侧拔地而起。
2月25日,记者跟随巡诊小组第三次来到中央公园南区。此次巡诊的目的在于持续跟踪车棚投入使用后的实际情况,同时收集居民对车棚使用的新意见和新需求。
走进小区内,广场西侧新建成的电动车棚十分显眼,车棚采用坚固耐用的材料建造,配备了完善的照明系统和智能充电设施,为居民的电动车提供了一个安全、便捷的停放与充电环境。再看各楼栋前,不再是被电动自行车围个水泄不通的样子,整体秩序一片井然。
在此次巡诊过程中,巡诊小组与多位居民`进行了交流,详细询问他们在使用车棚过程中的体验。“现在停车、充电一步到位,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无处存车了!”宋艳芳一边刷卡充电一边说。
“物业管理‘120巡诊’机制将医疗思维融入物业管理,通过‘把脉问诊—对症下药—定期复查’的模式,实现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服务的转变,为破`解问题小区治理和物业管理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经验。”李中华告诉记者,该活动将每周二、周四设定为“巡诊日”,每次选一个小区,全年计划“巡诊”超100个小区。截至目前,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巡诊16个小区,解决物业服务问题30多件,惠及居民5.4万人。